阅读点亮人生之感恩篇——我与父亲的阅读距离

1980年,父亲3岁。

2005年,我3岁。

1980年的偏远山村,你可以闻到风里夹杂着的水稻的清新甜美,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树花开,也可以尝到一碗玉米粥中蕴藏的最简单的爱,却唯独听不到那朗朗读书声。那时的父亲才三岁,在他的世界里,还没有阅读这种概念。每天,当强烈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时,他就不得不和年长的姐姐到山上放牛。山中的一草一木,身上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就已经是他童年的全部。

2005年的小县城中,我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了,一本又一本彩色的连环画叩响了我阅读的大门。当一帧帧影像通过视网膜印在我脑海中时,我开始了解这个世界的冰山一角。也在那时,阅读点亮了我人生之路上的第一盏路灯。

1992年,父亲15岁。

2017年,我15岁。


1992年,贫穷的家庭用五个姑姑的前途换取了父亲读书的机会。那时的父亲已经上了中专,拥有的书籍也只是几本基础的教科书。偶尔得到了几本小人书,就非要点着煤油灯,仔细地捧着,在暗夜如痴如醉地阅读着。而那年,在银行上班的姑婆送给父亲一套《水浒传》,文言文版的,父亲说他至今都不会忘记接过书时那一瞬的心动,就如同一个被禁止吃甜食的孩子偶然从口袋中翻出一颗糖一般。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就这样被父亲当成了心头宝。

2017年的我临近初中毕业,不仅是为了备战中考,更多是由于自身兴趣原因,我热爱阅读。恰在这时,启明公益基金会为我校送来了一大批图书,使我如获至宝,让我更加徜徉在书的世界里不能自拔。我喜爱和陶渊明到桃源深处漫游;喜爱做一个安静的听客,细细聆听徐志摩笔下的康河柔波微动;喜爱为龙应台的目送掉泪;也喜爱鲁迅的执笔为枪。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十分享受,所以,由爱心人士捐赠的“中国航天启明图书室”就成了我心之所向。再美好的一天,也不过捧着一本书蹲在图书馆的角落里,阳光金黄,悄悄从防护栏穿过,撒在我的书上。


借龙应台的一句话说“反正就是这样,时间怎么流都可以。任何一个时刻,任何一个地方,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,好地方。”这就是阅读于我的意义。

时代在变换,人心在汇聚。距离了25个年头的父亲和我同有一颗热爱阅读的心,但我比父亲幸福,我接受了国家的关照,爱心人士的捐赠,可以顺心如意地完成自己的阅读梦,完成自我的升华。所以直白的说,我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年代,也感谢在阅读上扶我一把的爱心人士们。

我与父亲的阅读距离,源自他人为我种下了因,而自己得了果,同时也埋下了一颗懂得感恩与回馈的心。

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城关中学九(4)班罗馨灵

校长寄语:

两代人,两种阅读经历和感受。却都揭示了同一个道理一一阅读点亮人生,阅读改变命运。感谢启明的爱心,感恩爱心人士,让孩子们拥有阅读,喜爱阅读,改变生活。

作者:启明公益基金会
时间:2018-07-20